寫在前面:
我不太想用「我主張」這樣一個強烈的字眼,主因是我寫草稿的時候,其實只有提出問題,甚至只有問題的草稿,而尚未看清楚真正的問題點。所以我並不認為我有什麼可以主張的,噢,除非我用一個戲劇性的標題來代表,例如:「我主張人人都應該去心理諮商」。
p.s.不過我覺得身為一個心理系學生,而非一個心理師,來談這個真是有些弔詭?
用這個標題來切入的話,會有幾個需要討論的:
首先是社會文化層面,舉一個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的既定印象——「西方國家的人覺得看心理諮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,而華人社會認為只有『有病的人』才需要被諮商。」[1][2]
這個印象就會遇到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常討論的「東西方文化差異」,還有被說到爛掉的「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」,或者是一些不那麼有根據,但又好像是事實的,像是華人社會似乎有「念書、賺錢、成家立業,都先於個人心理健康之前」這樣的信念。
用我的想法來說的話,我時常覺得東方社會在這些事情上的步調永遠落後西方國家。
但此時我又想到,台灣人說不定對於心理健康並非不重視,而是他們使用別的方式來處理,例如民俗文化與宗教。
所以也不能排除說這是由於年輕人的價值觀逐漸西化,認為西方的觀念比較好,因而對陳舊的東方文化觀厭棄至極的緣故。
那麼,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或許是普及心理諮商的一道阻礙,但也可能是一個切入點?
或許我們無須勉強所有人都追求自主、願意改變,也能讓他們生活地更好,不是嗎?[3]
再來是經濟層面,簡單來說就是那個也是提到爛掉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。
白話就是:都不知道下一餐的錢在哪裡了,我管自己健不健康幹什麼?
無論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,看病和維修保養都是很花錢的。眾所周知台灣有佛到不可思議的全民健康保險,但針對晤談、諮商,而非疾病診斷後的心理治療這一塊的費用補助,目前幾乎沒有。[4][5]
諮商費用的門檻是一個需要共識的問題。理想上,我希望需要這項服務的人都能負擔得起費用,希望提供這項服務的心理師都能有應得的薪資,希望政府能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,達到以上所有目標。但,這只是理想,也只會是理想。
認真去看美國提供的心理諮商服務,縱然比台灣完善許多,我也相信依然有些人是「想要,卻得不到」。烏托邦不曾存在,想想就很無力,但如果停駐於此,就真的沒有接近的一天了吧。
經濟的部分會牽扯到家庭收入、結構的脆弱,和其他很多東西,對於沒有穩定收入,卻迫切需要社會與心理資源的對象,我認為社會安全網正是為此存在的。[6]
同理,許多提供免費諮商服務的管道,也是為此存在的。
所以經濟層面的議題,我想在這裡做一個收束,我不反駁費用的問題是一道檻,但我認為除此之外,社會文化的議題,也就是「人們是怎麼看待心理諮商的」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。
(寫到這裡覺得這篇文章的構成真是矛盾又混亂,但我就是不小心把想過的事情都寫出來,然後又必須再一一刪去了)
第三個要談的是目的,有點跳痛,但思考一個主張的成立,其目的是很重要的。
不同的主張因應不同的目的,同樣的主張也可能有不同的目的。似乎有點無意義的繞口。
我之所以覺得人人都應該去心理諮商,有幾個原因:
一,心理健康是需要被自己和他人重視的。總得照顧好自己,才能去照顧他人。
二,相信專業,也嘗試接受基於專業提供的意見,會比一直跟親朋好友抱怨來得有用。因為這是跳出負面迴圈的一個方法。
三,旁人不一定能承接你所有的情緒,也不一定能給你好的回饋,甚至會使你更痛苦,但專業的心理師(理論上)不會。
四,有些課題不思考也會一直在那裡,終有一天需要面對。
所以我覺得只是心情不太好的人,也可以去找心理師聊聊;發現自己一直擁有負面思想的人,也應該去心理諮商一下;甚至承接到他人負面情緒或想法,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人,或許也能去跟心理師討論一下,討論你該不該處理,如何處理,如何提供有意義的幫助方法給對方。(最後這個好像有點大材小用啦)
說著說著就覺得也不完全侷限在心理諮商啦,這四個字打到我快要完形崩壞了。
我認為對於第三和第四個原因,學習心理學就會有些許助益,不如說這就是我對心理學產生興趣的一個初始。
題外話,最近我也常常在思考求助的必要與合理性。
什麼時候我應該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位置,又什麼時候我應該讓自己脫離這樣的定位呢?
可能得認清求助的目的,是想要解決問題?還是想要一個快速有效的答案?又或者是因為不知道問題在哪裡、是什麼、想要什麼結果?
最後一個是橋梁。
終於到了沒有證照的人也可以出場的時候了。
資訊發達的現在,撰寫相關有理有據的、牽涉各種心理問題的文章的人其實比想像中多。
就我的經驗而言,這姑且是個合理的推論,我三年前知道「哇賽!心理學」的粉絲專頁時,以為做新知科普的人就是這些,而其他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假心理文章。但我後來因緣際會之下又看到海苔熊經營的粉絲專頁和相關網站,前陣子又看到「心理師想跟你說」這樣一個介紹一些心理學書籍和知識的粉絲專頁,意外的是它竟是2015年就已經成立的。這兩天找資料,又看到「心理師,日常」、「心理師的宵夜Tan」「心理師的口袋」跟「有心人事」等等的粉絲專頁和個人網站。
這些例子的共同點是:當我需要一些資訊而去搜索的時候,它們才會進入我的世界。
換句話說,它雖是生活,卻是在冰山之下的生活。
我曾設想過,什麼是不管你要不要,都會被迫認識的?答案是義務教育。
所以這是一個無關心理學的解法:將情緒教育(或說心理健康教育[7])納入義務教育中。
脫離國小生活已久,不太確定現在的課程有沒有這樣的規劃,但我看過一個心理系畢業的國小老師,他讓我覺得,從這裡一點人、一點努力,慢慢累積起來,未來的小孩可能就更加有心理彈性,或是更有覺察的敏感度吧。
有點離題。除了情緒教育之外,我認為正確教導對相關精神疾患的認知,也有助於大家在面對這樣的對象時保持合適的態度和應對方式。
第二個無關心理學的解法是:提供管道並降低門檻。就像企業可能會要求員工必須健康檢查一樣,要求員工必須固定地去諮商。
雖然這除了成本之外,可能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,但這就是普及化的一個過程吧。(當然這是一種理想,大概只有幸福企業才做得到吧啊哈哈哈)
第三個,千辛萬苦想,心理系畢業的人到底可以做什麼?
我上次突然想到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這部戲劇,跟其他幾部台劇一樣,其實背後有不少心理相關的人協助參與,這同樣也是運用媒體來傳播資訊的一種方式,而且他或許比文章還要好入門。
除此之外也有聽聞使用桌遊的相關方式,不失為一種好方法。實際上現在youtube上也有蠻多討論相關心理議題的影片,大家都運用著不同媒介,試圖將這些資訊變得更加和藹可親又觸手可及。
如果是針對比較中高年齡層的人,很多時候他們可能比起自己,更關心孩子吧。家庭應該算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題目,從家長容易碰觸到的媒介下手,或許也是另外一種可能的方式。
以及最後,或許我們也可以化自身為橋梁。
假若你找不到自我,留點時間讓自己想想;
假若你找不到出口,留點空間讓自己休息;
假若你生活志得意滿、幸福圓滿,留點餘地,去包容、理解或幫助那些還走不過來的人。
這個結尾有點心靈雞湯,但我想拉回我那個不是很正經的標題——「我主張人人都應該去心理諮商」,其實我真正想說的可能是,我希望人們都有足夠的『sense』去意識和認識自己,也適時地包容、體諒與同理他人,對於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問題,又能適時地向專業的人員求助。
至於那個問號,是留給所有不認為有需要,也不是很在乎的人。
不在乎太多也可能活得很好,甚至可能活得更好,因此我也不想把話說死。
大概就是這樣啦!
—
6.17報告後補充:
Q:心理諮商的專業不一定是0和1,所以什麼才是專業?
其實寫上面的文章時有稍微看到相關的議論[8][9],不過我沒有特意去談,是因為我自己也還沒想清楚。
下意識使用「專業」這個詞是因為在接觸有情緒困擾甚至精神疾患的人,或是自己的情緒困擾得到別人毫無幫助的反應時,會覺得說我應該是不夠專業,才沒辦法做出合理的應對,以及其他人應該是沒有這些知識,才會對陷入憂鬱情緒的我說:快樂一點就好啦!
但我也覺得不是說專業是絕對的,證照是絕對的,沒有證照的人理應也有自己力所能及與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發揮餘地。現在是這樣想的。
這裡是一些他人對相關議題所撰寫的文章,
沒有要引用的意思,也不是太嚴謹,只是做為參考而列出:
[1]【訓練】諮商師看諮商師?
[2]心理也會感冒?我,需要心理諮商嗎?
[3]宮廟文化與心理諮商,哪一種形式才能給人終極心安?
[4]台灣的醫療保險(健保以外)是否都沒有涵蓋心理治療/諮商的?
[5]戳破健保公平正義的幻象:被遺落的心理治療
[6]社會安全網計畫
[7]加強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補破網
[8]#心理師的宵夜Tan354
[9]#心理師的宵夜Tan369
我不太想用「我主張」這樣一個強烈的字眼,主因是我寫草稿的時候,其實只有提出問題,甚至只有問題的草稿,而尚未看清楚真正的問題點。所以我並不認為我有什麼可以主張的,噢,除非我用一個戲劇性的標題來代表,例如:「我主張人人都應該去心理諮商」。
p.s.不過我覺得身為一個心理系學生,而非一個心理師,來談這個真是有些弔詭?
用這個標題來切入的話,會有幾個需要討論的:
首先是社會文化層面,舉一個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的既定印象——「西方國家的人覺得看心理諮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,而華人社會認為只有『有病的人』才需要被諮商。」[1][2]
這個印象就會遇到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常討論的「東西方文化差異」,還有被說到爛掉的「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」,或者是一些不那麼有根據,但又好像是事實的,像是華人社會似乎有「念書、賺錢、成家立業,都先於個人心理健康之前」這樣的信念。
用我的想法來說的話,我時常覺得東方社會在這些事情上的步調永遠落後西方國家。
但此時我又想到,台灣人說不定對於心理健康並非不重視,而是他們使用別的方式來處理,例如民俗文化與宗教。
所以也不能排除說這是由於年輕人的價值觀逐漸西化,認為西方的觀念比較好,因而對陳舊的東方文化觀厭棄至極的緣故。
那麼,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或許是普及心理諮商的一道阻礙,但也可能是一個切入點?
或許我們無須勉強所有人都追求自主、願意改變,也能讓他們生活地更好,不是嗎?[3]
再來是經濟層面,簡單來說就是那個也是提到爛掉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。
白話就是:都不知道下一餐的錢在哪裡了,我管自己健不健康幹什麼?
無論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,看病和維修保養都是很花錢的。眾所周知台灣有佛到不可思議的全民健康保險,但針對晤談、諮商,而非疾病診斷後的心理治療這一塊的費用補助,目前幾乎沒有。[4][5]
諮商費用的門檻是一個需要共識的問題。理想上,我希望需要這項服務的人都能負擔得起費用,希望提供這項服務的心理師都能有應得的薪資,希望政府能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,達到以上所有目標。但,這只是理想,也只會是理想。
認真去看美國提供的心理諮商服務,縱然比台灣完善許多,我也相信依然有些人是「想要,卻得不到」。烏托邦不曾存在,想想就很無力,但如果停駐於此,就真的沒有接近的一天了吧。
經濟的部分會牽扯到家庭收入、結構的脆弱,和其他很多東西,對於沒有穩定收入,卻迫切需要社會與心理資源的對象,我認為社會安全網正是為此存在的。[6]
同理,許多提供免費諮商服務的管道,也是為此存在的。
所以經濟層面的議題,我想在這裡做一個收束,我不反駁費用的問題是一道檻,但我認為除此之外,社會文化的議題,也就是「人們是怎麼看待心理諮商的」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。
(寫到這裡覺得這篇文章的構成真是矛盾又混亂,但我就是不小心把想過的事情都寫出來,然後又必須再一一刪去了)
第三個要談的是目的,有點跳痛,但思考一個主張的成立,其目的是很重要的。
不同的主張因應不同的目的,同樣的主張也可能有不同的目的。似乎有點無意義的繞口。
我之所以覺得人人都應該去心理諮商,有幾個原因:
一,心理健康是需要被自己和他人重視的。總得照顧好自己,才能去照顧他人。
二,相信專業,也嘗試接受基於專業提供的意見,會比一直跟親朋好友抱怨來得有用。因為這是跳出負面迴圈的一個方法。
三,旁人不一定能承接你所有的情緒,也不一定能給你好的回饋,甚至會使你更痛苦,但專業的心理師(理論上)不會。
四,有些課題不思考也會一直在那裡,終有一天需要面對。
所以我覺得只是心情不太好的人,也可以去找心理師聊聊;發現自己一直擁有負面思想的人,也應該去心理諮商一下;甚至承接到他人負面情緒或想法,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人,或許也能去跟心理師討論一下,討論你該不該處理,如何處理,如何提供有意義的幫助方法給對方。(最後這個好像有點大材小用啦)
說著說著就覺得也不完全侷限在心理諮商啦,這四個字打到我快要完形崩壞了。
我認為對於第三和第四個原因,學習心理學就會有些許助益,不如說這就是我對心理學產生興趣的一個初始。
題外話,最近我也常常在思考求助的必要與合理性。
什麼時候我應該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位置,又什麼時候我應該讓自己脫離這樣的定位呢?
可能得認清求助的目的,是想要解決問題?還是想要一個快速有效的答案?又或者是因為不知道問題在哪裡、是什麼、想要什麼結果?
最後一個是橋梁。
終於到了沒有證照的人也可以出場的時候了。
資訊發達的現在,撰寫相關有理有據的、牽涉各種心理問題的文章的人其實比想像中多。
就我的經驗而言,這姑且是個合理的推論,我三年前知道「哇賽!心理學」的粉絲專頁時,以為做新知科普的人就是這些,而其他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假心理文章。但我後來因緣際會之下又看到海苔熊經營的粉絲專頁和相關網站,前陣子又看到「心理師想跟你說」這樣一個介紹一些心理學書籍和知識的粉絲專頁,意外的是它竟是2015年就已經成立的。這兩天找資料,又看到「心理師,日常」、「心理師的宵夜Tan」「心理師的口袋」跟「有心人事」等等的粉絲專頁和個人網站。
這些例子的共同點是:當我需要一些資訊而去搜索的時候,它們才會進入我的世界。
換句話說,它雖是生活,卻是在冰山之下的生活。
我曾設想過,什麼是不管你要不要,都會被迫認識的?答案是義務教育。
所以這是一個無關心理學的解法:將情緒教育(或說心理健康教育[7])納入義務教育中。
脫離國小生活已久,不太確定現在的課程有沒有這樣的規劃,但我看過一個心理系畢業的國小老師,他讓我覺得,從這裡一點人、一點努力,慢慢累積起來,未來的小孩可能就更加有心理彈性,或是更有覺察的敏感度吧。
有點離題。除了情緒教育之外,我認為正確教導對相關精神疾患的認知,也有助於大家在面對這樣的對象時保持合適的態度和應對方式。
第二個無關心理學的解法是:提供管道並降低門檻。就像企業可能會要求員工必須健康檢查一樣,要求員工必須固定地去諮商。
雖然這除了成本之外,可能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,但這就是普及化的一個過程吧。(當然這是一種理想,大概只有幸福企業才做得到吧啊哈哈哈)
第三個,千辛萬苦想,心理系畢業的人到底可以做什麼?
我上次突然想到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這部戲劇,跟其他幾部台劇一樣,其實背後有不少心理相關的人協助參與,這同樣也是運用媒體來傳播資訊的一種方式,而且他或許比文章還要好入門。
除此之外也有聽聞使用桌遊的相關方式,不失為一種好方法。實際上現在youtube上也有蠻多討論相關心理議題的影片,大家都運用著不同媒介,試圖將這些資訊變得更加和藹可親又觸手可及。
如果是針對比較中高年齡層的人,很多時候他們可能比起自己,更關心孩子吧。家庭應該算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題目,從家長容易碰觸到的媒介下手,或許也是另外一種可能的方式。
以及最後,或許我們也可以化自身為橋梁。
假若你找不到自我,留點時間讓自己想想;
假若你找不到出口,留點空間讓自己休息;
假若你生活志得意滿、幸福圓滿,留點餘地,去包容、理解或幫助那些還走不過來的人。
這個結尾有點心靈雞湯,但我想拉回我那個不是很正經的標題——「我主張人人都應該去心理諮商」,其實我真正想說的可能是,我希望人們都有足夠的『sense』去意識和認識自己,也適時地包容、體諒與同理他人,對於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問題,又能適時地向專業的人員求助。
至於那個問號,是留給所有不認為有需要,也不是很在乎的人。
不在乎太多也可能活得很好,甚至可能活得更好,因此我也不想把話說死。
大概就是這樣啦!
—
6.17報告後補充:
Q:心理諮商的專業不一定是0和1,所以什麼才是專業?
其實寫上面的文章時有稍微看到相關的議論[8][9],不過我沒有特意去談,是因為我自己也還沒想清楚。
下意識使用「專業」這個詞是因為在接觸有情緒困擾甚至精神疾患的人,或是自己的情緒困擾得到別人毫無幫助的反應時,會覺得說我應該是不夠專業,才沒辦法做出合理的應對,以及其他人應該是沒有這些知識,才會對陷入憂鬱情緒的我說:快樂一點就好啦!
但我也覺得不是說專業是絕對的,證照是絕對的,沒有證照的人理應也有自己力所能及與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發揮餘地。現在是這樣想的。
這裡是一些他人對相關議題所撰寫的文章,
沒有要引用的意思,也不是太嚴謹,只是做為參考而列出:
[1]【訓練】諮商師看諮商師?
[2]心理也會感冒?我,需要心理諮商嗎?
[3]宮廟文化與心理諮商,哪一種形式才能給人終極心安?
[4]台灣的醫療保險(健保以外)是否都沒有涵蓋心理治療/諮商的?
[5]戳破健保公平正義的幻象:被遺落的心理治療
[6]社會安全網計畫
[7]加強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補破網
[8]#心理師的宵夜Tan354
[9]#心理師的宵夜Tan369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