撇開正向和有趣的部份
關注一下光譜另一端的問題
畢竟這是我對心理學產生興趣的初始
我認真想想,覺得
讓所有人都有對疾病的正確認知還是很重要
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腦就算了,連別人的話語也被迫要承受,實在太辛苦了。
先跳開究竟有沒有幫助跟如何幫助病患的問題
合適的相處方式才會對彼此都好
現有的心理相關科普文章
一部分是知識的解說,有興趣的人就會看,沒興趣的人就不會看(其實很多領域都馬這樣)
一部分是心理健康的衛教,衛教很重要,可是對沒有想過的人而言,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查
當然,查了看了結果還是不會用,還是會說出不該說的話也是很常見
舉例:
哇賽心理學-講新知、有趣的議題(比較像在科普有趣的心理學知識,是有趣的部分)
心理師想跟你說-介紹一些有用的心理學書籍(但我想很多人是看不懂的)
海苔熊-透過某些主題,分享一些成長的方式(面向:自己)(會過於分散,因為無人帶領)
是否該想辦法讓大家看重這些事[具體列出,哪些事?]
問題想多了就覺得
難道真的要等那些糟糕的人都死光了,社會才能贏來一個好的共識嗎?
(然而也未必只有不年輕的人才只關心柴米油鹽而不關心身心靈)
—
最近太關心為什麼有些人的心生病了,還可以披著人皮,有人卻不行
過於鑽牛角尖於這種問題,體認到自己的無力,後來想想,這種事情該交給心理師和醫生吧
人應該嘗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
我們不該永遠奢求他人的體諒,去掠奪別人的情緒價值
但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包容
以我自身經驗,我發現自己變得包容的時刻,是我開始對那些「稍偏於正常」的人有所認知的時候
(在這裡使用正常是一個大家能理解,但不太適合的用詞)
最近一個例子
兇手因為是精神病患而無罪的事情
一般群眾:總而言之殺人就該償命
律師:刑罰不能矯正這樣的人,刑罰沒有意義
心理師:稍微能理解精神病患是身處在何種折磨之中
精神科醫生:請相信專業的鑑定
Q:要如何讓一般群眾理解這裡面的所有意義,而非只有「殺人償命」?
—
待查證:
社會安全網?
國外的人看心理醫生的比率似乎比台灣人看心理師的比率高,有何淵源與差異?
外國人有因此對生病的人比較包容嗎?
覺得我如果去看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應該會更有想法一點,畢竟這可能就是其他人在這類議題上努力的一步,不過我一直覺得很沉重才遲遲未看。
(換句話說,這部電視劇的製作裡面也有不少心理學工作者的加入,或許就是其中一個方法)
(但一個問題是:對於不看或不想的人而言,這些終究是只有有緣的人才會得到的)
-
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了理想悲壯地死去,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會為了理想苟且偷生。(麥田的守護者)
台大社會系藍佩嘉老師(2019年台大社會系小畢典):
「過去有些同學跟我說,社會學學得越多,越感到無力。課堂上談到的問題,父權、種族歧視、階級不平等,感覺都是我們無力改變的巨大結構。大家要記得,我們從來不是自外於『結構』,我們就是『結構』的一部份。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,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,是因為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,也就是說,結構之所以延續再生產,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地『做性別』、複製種族刻板印象、漠視階級不平等。牆既然是人們打造的,當然也就可以由人們拆除、重建。改變絕非一蹴可幾,但絕對是可能的,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。」
關注一下光譜另一端的問題
畢竟這是我對心理學產生興趣的初始
我認真想想,覺得
讓所有人都有對疾病的正確認知還是很重要
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腦就算了,連別人的話語也被迫要承受,實在太辛苦了。
先跳開究竟有沒有幫助跟如何幫助病患的問題
合適的相處方式才會對彼此都好
現有的心理相關科普文章
一部分是知識的解說,有興趣的人就會看,沒興趣的人就不會看(其實很多領域都馬這樣)
一部分是心理健康的衛教,衛教很重要,可是對沒有想過的人而言,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查
當然,查了看了結果還是不會用,還是會說出不該說的話也是很常見
舉例:
哇賽心理學-講新知、有趣的議題(比較像在科普有趣的心理學知識,是有趣的部分)
心理師想跟你說-介紹一些有用的心理學書籍(但我想很多人是看不懂的)
海苔熊-透過某些主題,分享一些成長的方式(面向:自己)(會過於分散,因為無人帶領)
是否該想辦法讓大家看重這些事[具體列出,哪些事?]
問題想多了就覺得
難道真的要等那些糟糕的人都死光了,社會才能贏來一個好的共識嗎?
(然而也未必只有不年輕的人才只關心柴米油鹽而不關心身心靈)
—
最近太關心為什麼有些人的心生病了,還可以披著人皮,有人卻不行
過於鑽牛角尖於這種問題,體認到自己的無力,後來想想,這種事情該交給心理師和醫生吧
人應該嘗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
我們不該永遠奢求他人的體諒,去掠奪別人的情緒價值
但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包容
以我自身經驗,我發現自己變得包容的時刻,是我開始對那些「稍偏於正常」的人有所認知的時候
(在這裡使用正常是一個大家能理解,但不太適合的用詞)
最近一個例子
兇手因為是精神病患而無罪的事情
一般群眾:總而言之殺人就該償命
律師:刑罰不能矯正這樣的人,刑罰沒有意義
心理師:稍微能理解精神病患是身處在何種折磨之中
精神科醫生:請相信專業的鑑定
Q:要如何讓一般群眾理解這裡面的所有意義,而非只有「殺人償命」?
—
待查證:
社會安全網?
國外的人看心理醫生的比率似乎比台灣人看心理師的比率高,有何淵源與差異?
外國人有因此對生病的人比較包容嗎?
覺得我如果去看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應該會更有想法一點,畢竟這可能就是其他人在這類議題上努力的一步,不過我一直覺得很沉重才遲遲未看。
(換句話說,這部電視劇的製作裡面也有不少心理學工作者的加入,或許就是其中一個方法)
(但一個問題是:對於不看或不想的人而言,這些終究是只有有緣的人才會得到的)
-
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了理想悲壯地死去,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會為了理想苟且偷生。(麥田的守護者)
台大社會系藍佩嘉老師(2019年台大社會系小畢典):
「過去有些同學跟我說,社會學學得越多,越感到無力。課堂上談到的問題,父權、種族歧視、階級不平等,感覺都是我們無力改變的巨大結構。大家要記得,我們從來不是自外於『結構』,我們就是『結構』的一部份。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,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,是因為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,也就是說,結構之所以延續再生產,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地『做性別』、複製種族刻板印象、漠視階級不平等。牆既然是人們打造的,當然也就可以由人們拆除、重建。改變絕非一蹴可幾,但絕對是可能的,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。」
看來你挑戰很困難的問題,這些事(要他人「聽到」話)心理學不知有沒有解方?我其實也不知道,不過還真的值得挑戰啊!!
回覆刪除